js文件不存在或浏览器不支持该js
保护视力色: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(默认色)

2017年第3季SEA-Hi!现场 | 让时光演绎一首城市变奏曲

2017-9-22    来源:SEA-Hi!论坛

  9月16日,2017年第3季(总第十期)SEA-Hi!论坛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如期举行。本期论坛携手第四届“中法环境月”开幕活动,与法国建筑师让·努维尔先生、著名音乐家谭盾先生、知名建筑师刘家琨先生、《城记》作者王军先生,以及论坛主持人秦畅女士一起,探讨了城市的变迁,让时光演绎一首城市变奏曲。

  本期观众的热情异常高涨,为了尽量满足大家一睹大师风采的愿望,还布置了分会场进行现场直播,主会场和分会场都座无虚席,有的小伙伴们站着看完了全场,辛苦大家啦~ 看到大家认真听着嘉宾们对话,积极为城市献计献策的样子,都是我们今后卖命干活的动力!

  “音乐是流动的建筑,建筑是凝固的音乐。”当我们来到一座城市的时候,最先看到的就是这座城市的建筑,街道的开合,树冠的大小,城市的味道。这期SEA-Hi!论坛,我们想听听看这个城市的声音,是否像音乐般美妙和动听?

  “我们一直讨论城市问题,其实讨论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、情感,究竟要在怎样的空间里架构出一个让彼此舒服的环境。——秦畅

  因地制宜的场所建筑(让·努维尔 )

  努维尔先生曾说,“每一个建筑都是拼图中的一块”,每一处环境都不同,建筑设计要与周围环境与城市景观和谐相容。正因如此,他的建筑作品必然“因地制宜”,总是各有特色。演讲中,努维尔先生为我们讲解了他在中国的5个项目,强调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。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将是这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的新作,设计方案公布后一时间引起了广大关注,如何融合东方和西方,如何在建筑中表现传统的中国元素,是努维尔先生着重考虑的,也是我们所期待看到的。

  “为了让一个事物持续下去,我们不但要放入记忆,而且要让它与周围的环境相和谐。所以因地制宜是和可持续性息息相关的一个概念。——让·努维尔

  1+1=1(谭盾)

  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音乐家,谭盾先生对于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。演讲中,他谈到了自己对建筑与音乐之间关系的体会,我们能够看到他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,如何从城市和建筑的气场中发现常人想象不到的美。一次朱家角游历让谭盾先生决定在这个江南水乡成立自己的工作室。面前的明清古庙传来僧人的唱诵,耳机里放着巴赫的古典乐,让谭盾先生萌发了尝试创造建筑音乐的想法,把建筑作为乐器,让人们在建筑中听见音乐,在音乐中看到建筑。

  “对我来说,中国人的精神跟身体,城市跟自然,如果要用一个数码的细胞去简单地回顾,那就是1+1=1。天人合一,是一个信仰,这种信仰渗透在科学、艺术、建筑和音乐里,很重要。——谭盾

  公共与日常——西村大院(刘家琨)

  把大楼造成大院,把建筑临街面设计成空中步道,西村大院一反常见的城市综合体模式,在成都这座城市中形成一处面向公众、能够自由穿行的社区休闲生活空间,容纳着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。刘家琨先生以他设计的西村大院为例,通过设计图、实景图等详细介绍了西村大院的设计理念和建造过程。将建筑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进行类比,与我们探讨了城市建设中的多元性问题,表达出地方精神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意义。

  “我只建立大秩序,等于做了一个书架,所有的表现交给零星的个体商家,他们像书一样往里填充。这是一种设计上的民主。——刘家琨

  向老城市学习(王军)

  “求解现实和未来,我们只能回到过去。”王军先生以他“专家型记者”特有的方式,将他对城市的敏锐观察和理解娓娓道来。回到过去需要认识老城市,过去的城市密度很高,提供大量的临街面,从而产生就业、逛街的乐趣,能够降低对机动交通的依赖。小汽车的发展使得老城市逐步瓦解,而合理的街道设计是求解当下交通问题的有效方式。未来的城市发展,除了游戏规则的建立,更需要的是价值观的演进。

  “街道不是把我们割裂的地方,而是我们相遇的地方。香榭丽舍的伟大,就是因为在这里会有爱情,会有约会。——王军

本期论坛特别增设嘉宾对话环节

融合中西、对话古今、畅谈城市

小编整理出一些片段

  论坛的最后发布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0周年华诞的系列活动预告。甲子峥嵘,砥砺前行,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走过了60年春秋,亲历了上海城市发展最波澜壮阔的60年,也见证了自己攻坚克难、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。院60周年系列活动将包括学术和公益论坛、城市定向赛、院史和规划资料展等,期待各方的关注与分享。

错过现场的小伙伴们可以通过看看新闻回看全场论坛


  2017年第3季SEA-Hi!现场 | 让时光演绎一首城市变奏曲
  2017-9-22 来源:SEA-Hi!论坛
  9月16日,2017年第3季(总第十期)SEA-Hi!论坛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如期举行。本期论坛携手第四届“中法环境月”开幕活动,与法国建筑师让·努维尔先生、著名音乐家谭盾先生、知名建筑师刘家琨先生、《城记》作者王军先生,以及论坛主持人秦畅女士一起,探讨了城市的变迁,让时光演绎一首城市变奏曲。
  本期观众的热情异常高涨,为了尽量满足大家一睹大师风采的愿望,还布置了分会场进行现场直播,主会场和分会场都座无虚席,有的小伙伴们站着看完了全场,辛苦大家啦~ 看到大家认真听着嘉宾们对话,积极为城市献计献策的样子,都是我们今后卖命干活的动力!
  “音乐是流动的建筑,建筑是凝固的音乐。”当我们来到一座城市的时候,最先看到的就是这座城市的建筑,街道的开合,树冠的大小,城市的味道。这期SEA-Hi!论坛,我们想听听看这个城市的声音,是否像音乐般美妙和动听?
  “我们一直讨论城市问题,其实讨论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、情感,究竟要在怎样的空间里架构出一个让彼此舒服的环境。——秦畅”
  因地制宜的场所建筑(让·努维尔 )
  努维尔先生曾说,“每一个建筑都是拼图中的一块”,每一处环境都不同,建筑设计要与周围环境与城市景观和谐相容。正因如此,他的建筑作品必然“因地制宜”,总是各有特色。演讲中,努维尔先生为我们讲解了他在中国的5个项目,强调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。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将是这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的新作,设计方案公布后一时间引起了广大关注,如何融合东方和西方,如何在建筑中表现传统的中国元素,是努维尔先生着重考虑的,也是我们所期待看到的。
  “为了让一个事物持续下去,我们不但要放入记忆,而且要让它与周围的环境相和谐。所以因地制宜是和可持续性息息相关的一个概念。——让·努维尔”
  1+1=1(谭盾)
  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音乐家,谭盾先生对于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。演讲中,他谈到了自己对建筑与音乐之间关系的体会,我们能够看到他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,如何从城市和建筑的气场中发现常人想象不到的美。一次朱家角游历让谭盾先生决定在这个江南水乡成立自己的工作室。面前的明清古庙传来僧人的唱诵,耳机里放着巴赫的古典乐,让谭盾先生萌发了尝试创造建筑音乐的想法,把建筑作为乐器,让人们在建筑中听见音乐,在音乐中看到建筑。
  “对我来说,中国人的精神跟身体,城市跟自然,如果要用一个数码的细胞去简单地回顾,那就是1+1=1。天人合一,是一个信仰,这种信仰渗透在科学、艺术、建筑和音乐里,很重要。——谭盾”
  公共与日常——西村大院(刘家琨)
  把大楼造成大院,把建筑临街面设计成空中步道,西村大院一反常见的城市综合体模式,在成都这座城市中形成一处面向公众、能够自由穿行的社区休闲生活空间,容纳着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。刘家琨先生以他设计的西村大院为例,通过设计图、实景图等详细介绍了西村大院的设计理念和建造过程。将建筑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进行类比,与我们探讨了城市建设中的多元性问题,表达出地方精神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意义。
  “我只建立大秩序,等于做了一个书架,所有的表现交给零星的个体商家,他们像书一样往里填充。这是一种设计上的民主。——刘家琨”
  向老城市学习(王军)
  “求解现实和未来,我们只能回到过去。”王军先生以他“专家型记者”特有的方式,将他对城市的敏锐观察和理解娓娓道来。回到过去需要认识老城市,过去的城市密度很高,提供大量的临街面,从而产生就业、逛街的乐趣,能够降低对机动交通的依赖。小汽车的发展使得老城市逐步瓦解,而合理的街道设计是求解当下交通问题的有效方式。未来的城市发展,除了游戏规则的建立,更需要的是价值观的演进。
  “街道不是把我们割裂的地方,而是我们相遇的地方。香榭丽舍的伟大,就是因为在这里会有爱情,会有约会。——王军”
  本期论坛特别增设嘉宾对话环节
  融合中西、对话古今、畅谈城市
  小编整理出一些片段
  论坛的最后发布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0周年华诞的系列活动预告。甲子峥嵘,砥砺前行,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走过了60年春秋,亲历了上海城市发展最波澜壮阔的60年,也见证了自己攻坚克难、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。院60周年系列活动将包括学术和公益论坛、城市定向赛、院史和规划资料展等,期待各方的关注与分享。
  错过现场的小伙伴们可以通过看看新闻回看全场论坛